在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看来,“宠物友好”理念在实践中屡遭误读,根源在于认知偏差、制度滞后与商业逻辑的异化。部分人将其简单等同于“宠物优先”或“高端消费”,却忽视了核心要义,即在尊重他人权益与公共秩序的前提下,实现人与宠物的和谐共处,并切实保障动物福利。
“当社会对宠物的接受度存在差异,而缺乏科学的空间设计、明确的规则执行及责任认定机制时,冲突就容易发生。”他指出,现实中,不少自称“宠物友好”的场所往往缺乏合理的空间分区和设施,也缺乏对宠物行为的有效约束,导致所谓“友好”沦为口号,相关规范形同虚设。
对此,柏文喜建议,在公园、商场、社区等公共空间推行分区、分时准入机制,同时建立文明养宠信用体系、违规处罚制度及相关调解平台,并借助AI技术精准识别与追溯不文明行为;还可由官方主导构建“宠物友好”认证标准体系,明确服务标准,完善宠物厕所、饮水点、拾便设施等基础配套,打造兼顾养宠需求、公共利益与社会包容性的可持续空间。
柏文喜预测,2025年至2030年将是“宠物友好”制度化发展的关键窗口期。他特别提到,上海市地方标准《商业场所室内宠物展示及互动体验防护要求》已于去年获市监局立项批准,全国首个针对商业场所的宠物服务标准或即将落地。与此同时,多地正积极建设“宠物友好”社区,已有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记者注意到,相关探索正加速推进。例如,广州南沙区建设的“南沙国际宠物社区项目”,集高端诊疗、美容、健康零售、临床科研与政府公共服务于一体;此外,基于宠物虹膜识别与鼻纹识别技术的电子身份档案系统,已在多个社区、公共场所、行业应用落地,为精细化、智能化的宠物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快报记者 张晓菡 陆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