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内,小狗跟随主人悠然漫步;咖啡馆一隅,猫咪安静地蜷伏休憩……如今,越来越多公共场所有了宠物一席之地并提供配套服务,“宠物友好”理念正悄然融入城市公共空间,逐渐成为一种新常态。
今年10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广州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丰富“宠物友好等消费业态”。这一举措意味着“宠物友好”已不再局限于零散的市场行为,而成为城市消费发展的制度性内容。
虽然“宠物友好”的推广仍面临不少挑战,如公共空间管理标准不一、商家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以及养宠者与非养宠者之间的摩擦等。但随着标准化建设的推进和社会认知的提升,“宠物友好”有望成为城市公共生活、助力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环。
“毛孩子”越来越多
“宠物友好”生活方式兴起
每逢周末,广州白云区无限极广场的草地上总是热闹非凡,各类犬只在绿茵间奔跑、翻滚、追逐。草地边,市民三五成群或闲坐聊天,或与爱犬互动嬉戏,笑声此起彼伏。
广场周边的咖啡店和餐厅露台成了人宠共享的角落,不少家庭牵着宠物漫步商场,这片“宠物友好”的空间,构成了城市生活中一道温馨的风景线。
据悉,“宠物友好”理念兴起于二战后的西方。彼时,经济的复苏与中产阶级的壮大,使宠物逐渐从传统功能性角色转变为家庭成员,也推动了公共政策与相关设施逐步完善。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宠物市场也随之扩大,毕马威发布的《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市场报告》指出,2024年中国城镇犬猫市场规模已突破3000亿元,预计2027年将突破4000亿元。
同时,受老龄化和单身人口增加影响,宠物们也逐渐被赋予“毛孩子”的身份,越来越多人希望与爱宠一起逛商场、旅游,甚至参与各类社交活动,社会对“宠物友好”环境关注度亦不断提升。
2023年,韩亦媛(化名)养了一只名叫“花卷”的小狗,从此,她的闲暇方式和消费习惯悄然发生了变化。“以前出门,只考虑自己去哪吃、去哪玩,现在首先要想的是花卷能不能一起去。”韩亦媛说,“无论是餐厅、咖啡馆还是理发店,我都会先在网上查看评价,或者直接打电话确认是否能带宠物。”她还提到,养狗前常去的一家西餐厅,自从发现不允许携宠入内后,她就再没去过了。
像韩亦媛这样的宠主并不少见。小红书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1月15日,“宠物友好”话题累计浏览量已达7.4亿次,讨论量高达621.1万条。话题中,宠主们热烈分享各类“宠物友好”场所和城市,也有商家借此吸引顾客,将“宠物友好”打造成新的营销亮点。
调研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第138届广交会主题论坛活动现场,上海设界科技集团首席趋势专家曹磊亦指出,宠主调研中,超40%宠主因情感需求养宠。消费决策亦以情感驱动为主,32.2%愿为情感寄托类产品付费,为能够提升宠物生活品质、带来情感慰藉的产品付费。
“作为情绪价值与功能美学交织演化的产物,‘宠野同行’(即与宠物共同参与户外活动)精准回应了当下消费者对陪伴感与生活仪式感的双重追求。”曹磊说。可见,“宠物友好”经济已形成了庞大的消费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