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猫狗的冬装赛道趋于成熟,异宠的保暖需求正推动市场从“传统衣物”向“电子温控”全面转型。这种变化在成都养宠人的家中尤为明显,家养三只鹦鹉的吴女士,今年冬季不再只依赖棉质鸟窝,而是花200多元添置了加绒鸟窝与小暖炉,“以前靠空调控温太费电,现在暖炉能精准维持25℃,还能联动湿度传感器,小鸟再也不会缩成一团炸毛了。”
对于热带异宠而言,电子化保暖已是“生存刚需”。养守宫的杨女士展示了她打造的“恒温生态圈”:398元的缸底电热板模拟“地暖”,128元的暖光灯替代“浴霸”,搭配100元的防水加热棒构成“水暖系统”,“通过温控器联动,缸内温度能稳定在30℃左右。”
养热带鱼的刘先生也有同感,他给鱼缸加装了两个智能加热棒,水温保持在22℃左右,“还给守宫的玻璃缸贴了外置暖宝宝,双重保障,过冬更安心。”
这种消费升级背后,是异宠市场扩容与技术迭代的双重驱动。《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显示,2024年,饲养异宠的人群持续上升,龟、蛇、守宫是爬宠种类中的主要类型。有数据统计,我国已有约1707万人在饲养异宠,市场规模逼近百亿元人民币。从鹦鹉的智能暖炉到守宫的恒温系统,异宠保暖的电子化转型,正是宠物“温暖经济”全矩阵发展的缩影。当保暖从“穿件衣服”升级为“环境调控”,本质是养宠理念从“基础呵护”向“科学养护”的跨越,这股趋势还在持续升温。(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柳 吴茜 受访者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