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湖州,带“毛孩子”出门越来越方便了。记者走访发现,从市中心的商场到城郊的公园,宠物友好的触角已延伸到城市各个角落,市民手机里流传的一份民间自制“湖州宠物友好地图”,更是标注了近百个热门点位,涵盖景区、餐厅、民宿、商场等多种类型,成了养宠人的“出行宝典”。
位于市中心的湖州爱山银泰城,是不少养宠家庭逛街的首选。在商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为市民登记借用宠物推车,“我们是宠物友好商场,允许小型宠物进入,有需要的客人都可以来借用推车。”同时,在商场2号门外南街一侧的“泊狗位”旁,几位市民正带着狗狗休息,长椅上还放着刚买的奶茶,“逛累了先把狗狗安置在这里,坐下来歇口气,特别方便。”市民陈女士说。
社区和公园的宠物友好设施也越来越贴心。在安吉的宠物友好公园,记者看到不少市民带着狗狗玩耍,园内的宠物攀爬梯、趣味训练架前,几只小狗正兴奋地跳跃奔跑。公园角落的便民箱里,拾便器、清洁袋摆放整齐,市民王先生正弯腰清理宠物粪便:“有了这些设施,遛狗既放心又文明。”
不仅如此,记者走访了多个居民小区发现,物业都在角落增设了宠物粪便收集箱和便民拾便袋取用点,在东郡红树湾小区,保洁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大家都会主动清理宠物粪便。”
西山漾片区更是成了人宠共享的好去处。记者在景区大草坪上看到,几位市民带着狗狗散步,牵引绳都收得很短,遇到其他游客会主动侧身避让。
热闹背后:
“友好”落地仍有短板
随着宠物友好场所的增多,公共空间中人与宠物的相处也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尽管越来越多的场所对宠物敞开大门,但在实际运行中仍面临来自不同群体的反馈。
在仁皇山公园,推着婴儿车的家长与遛狗的市民相互礼让的画面时有出现;社区咖啡馆里,也有原本对宠物有所顾虑的顾客,在接触温顺的小狗后主动交流养护经验。这些基于理解的互动,为宠物友好理念提供了生动的注脚。
然而,空间的开放也带来了新的话题。家住湖东小区的王阿姨坦言,尽管设置了文明养宠提示牌,但不牵绳的犬只仍时有出现,“现在小孙子都不敢独自下楼了”。在宠物友好餐厅,过敏体质的张女士因邻桌的宠物毛发引发不适,她认为:“友好应该是双向的,需要兼顾不同人群的需求。”
面对这些声音,养宠人也有自己的感受。市民周女士表示,自己每次带狗出门都会随身携带拾便袋、牵短绳,严格遵守规范,但仍遇到过路人的排斥。“有一次在公园,我家小狗一直紧贴着我走,却被一位老人指责‘不应该带狗进公园’。其实很多养宠人都很注意文明,但还是会被贴标签。”
商家在推行宠物友好策略时同样面临实际挑战。一位民宿经营者透露,曾尝试推出“宠物专属房型”,但因少数客人的宠物造成设施损坏与卫生问题,导致清洁成本大幅增加。“后来只能规定加收额外清洁费,结果又流失了部分养宠客人。”如何在欢迎宠物与控制运营成本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商家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