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了一定岁数,步入了某种生活的境界,就会感到时间在悄然流逝,不经意间,几年就像飘逝的落叶般一去不复返。许多人,在岁月匆匆、时光飞逝中,在不断延伸的空间与时间之间逐渐远离。愈发让人深切地感受到,真正珍贵且经得起时代考验的朋友,也许只有一两位。有人可能会自信地说:“我性格开朗,与周围的人都能结下深厚友情。”他们也许会说:“五湖四海之内皆兄弟,朋友如同星辰一般璀璨。”然而,这些话语往往只是表面上的热情,其实很多时候,他们是在试图拉近与陌生人的距离,将“熟悉”等同于“朋友”,这正是缺乏真正友谊的一种表现。
真正的朋友之间,是纯粹而真挚,没有猜忌和试探,他们相互间的话语和行为都不会有太多拘束和顾虑。如果一个人,无论他如何努力,都要跟每个人都保持好关系,那么这种做法往往带着虚伪,没有足够的情感基础来支撑。这一点,可以从鲁迅先生送给瞿秋白的一副对联中看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句话表明,找到一个知己,即使仅此一位,也已经足够令人满足。
随着年龄增长,我越发意识到,当人们离开学校踏入社会后,他们所接触的人群变得更加广泛,而与世界各处交往的频率也日益增加,但反而增添了更多孤独感。在社交场合里,说不投机,一杯酒未必对口,有时甚至只剩下醒酒后的孤单。而真正的朋友,却成为了治愈孤独、缓解压力的良药。
友人的聚餐是一种仪式感,这种仪式感强调的是心灵之间彼此认可。“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大抵饮一杯无?”在对待朋友时,我们应该充满诚意,就像白居易那样,对待他的朋友,他一定要用新酿的大米酒,要是在大雪将至的时候,用红泥小火炉暖一下,让寒冷的心灵得到温暖。这份仪式感,更像是默契与关怀,它似乎能够减慢时间流逝,让日子过得更加精致而悠长。
当然,对于真正的朋友来说,并不需要过分讲究面子,不需要过度约束。当我们聚餐时,不必追求豪华,只需饭菜美味即可;喝酒时,不必劝饮,只需随心随意便好。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一位老友主动推迟我们的约定,因为我那天加班。我赶到之后,看见桌上摆放着蛋糕,还有几个老伙伴们一起庆祝,那是我久违的一个生日惊喜。我那些年几乎没有庆祝自己的生日,但当这一刻发生,我内心涌现出强烈的情感波澜。
作家李丹崖曾这样说:青年可以浪迹天涯、中年则应珍惜每一个瞬间,与真挚的友谊相处。不论是少年或青年,或许他们可以轻松行事,但到了中年的我们,便应明白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那些坚持到底、经历风雨依旧存在的小团体,它们比任何其他东西更能让我们的生命丰富起来,更能让快走变为慢行,让浮躁变为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