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节的临近,远方游子们的心中充满了思乡之情,他们渴望回归家园,也为家乡美食而动心。小陆怀念父亲的独特糖醋小排秘制,小隋一提起母亲的“两代单传”酱肘子,便不禁流下口水,江美女则梦中梦见父亲烹饪的九转大肠……每一种形容词都让这些菜名显得神奇,让人忍不住想尝。
作为一个远离家乡的人,我也对父母制作的“家传菜”怀有深厚的情感,那些外酥里嫩、酱汁浓郁、肥而不腻、咸甜适中的味道,都能让我在遥远的地方也感受到家的温暖。无论是酥锅、炸里脊、豆腐箱子还是四喜丸子,甚至是馒头和水饺,每一份都带有一种特殊的风味,这些正是我童年的记忆与情感编码的一部分。
这种对美食执着追求,或许源自陈晓卿所说的“顽固的故乡口味依赖”,它植根于我们的童年味觉编码。在我追寻那些被认为美味时,最终总会找到那段旧时光。我想象老爸在过年前开始准备他必做的一道“酥锅”,从采买材料到熬煮,一切都是为了呈现出最完美的一盘。
虽然酥锅并不仅属于我们家族,但老爸坚持自己做,因为这样才能保留更多年味。在他忙碌身影里的背后,我仿佛看到了小时候蹲在灶前品尝香气的小我。他的满汉全席般菜谱中,还有一道令人惊讶的“炸假鱼”。这并非真正鱼肉,而是一块块鸡蛋面糊加虾皮,在油锅里炸至金黄。这不是什么高级料理,只是一种物资匮乏时代下的巧妙变通。但即使现在生活丰富多彩,他仍然喜欢这个习惯,这或许是他对过去生活的一种怀旧。
老爸还有很多其他未曾细说的小吃,每一次回忆都会触及心灵深处。而每当过年时,无论是新衣服还是零食,或是春联或花卉,都不过是一次短暂享受,最重要的是那份来自父母手中的“家传菜”。它们承载着家庭独有的烹调秘密,将一种专属风味悄然融入我的舌尖,与我的记忆相连,为我提供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避风港,让我能够在遥远的地方,也能体验到家的温暖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