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我们身心灵的主人,意志是心所发出的动力,知性是意志的本质,而物质世界则是意志所在之处。
忽视天赋的人生使命、掩盖他人的善行、模仿下贱行为、忘却个人耻辱和遗憾,这四者共同构成最大的灾难。
只要镜子清晰,不怕外界干扰不能照进。关注事变,也就是照亮时刻,然而学者们必须先具备一个明确的修养。学者们只需担忧心灵未能清晰,不必过分担心事务无法处理。
在追求至善的事物上寻求完美,却已超出了道德范畴。至善实际上只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本质,只有当“明明德”达到极致并且精准到位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它,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完全忽略世间万物。
“尽其自然而知其性”的生活方式便是“安宁而不愁”的境界,“存乎养性以顺应天”的生活态度又是一种“学习与助人为乐”的方式,而“终身不负于我”则是一种不断努力但从未放弃的精神。
万事万物之理都蕴藏于吾的心中。
7、想象一下,在一片广阔的地带里,有一棵大树,它吸收雨水和土壤中的营养,只为滋养根部。如果周围还有其他谷物需要栽培,上面被树叶遮挡,下面被树根盘绕,那么它们如何能够健康地生长呢?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去除这棵大树,让它没有任何根系,然后再种植这些谷物。不然,即使你辛勤地耕作和浇水,只是在滋养那棵大树。
8、一直记得坚持自己的道德原则,这就是立志。如果连这个念头都忘记了,就会逐渐失去自己内心的情感聚焦,就像家乡说的那样,是一种对圣者的孕育。此道德原则始终保持在心里,最终将引导你成为伟大的圣人,这一切都是从这一念开始扩展出来。
9 知道而不实践仅仅是不了解。在教导人们知识与行动的是圣贤,他们旨在恢复人类本来的状态不是让人们只是表面的认同。《大学》提倡的是真实的人类知识与行为,并说:“如好色(见到美女),如恶臭(闻到恶臭)。”看到美景就感到快乐,看看那些好东西就满足;闻起恶臭就感到厌烦,看看那些坏东西就讨厌。这两者之间没有区别,因为他们已经做到了。而如果鼻子堵塞,即使前面有一股恶臭也不会觉得不好闻,因为那时候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什么。这正如说某个人懂得孝敬父母或兄弟姐妹一样,他们一定已经实际行动起来了。同样,对痛苦、寒冷或饥饿也有感觉,所以才知道它们是什么。但知识和行动怎么分开呢?这就是知识与行动本体,没有私欲来隔断它们。圣人教导人们,就是这样要求他们才能称得上真的知道。而如果不知道这些,那只能说他们根本没真正明白。这可真是一个非常严谨且实际的手工艺!现在很多人仍旧坚持把知识和行为区分开来,我却想要告诉大家应该把它们合二为一,你们认为这是什么意思?我认为应该把它们合二为一,你们又怎么解释呢?如果你们不明白我们的宗旨,那么无论多久都不够久。“他日又曰”: "聖似尧舜,在尧舜之上善无尽;惡似桀纣,然桀纣之下惡無盡。" 使桀纣未死,其惡字止此乎? 使善有盡時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見’?
10 只因为观察不足,便产生了疾病痛苦。
11 聖人的內心如同一個清淨透亮的地方,只要這個地方光明,一切感覺會隨著應用無說話也不照映出來。他們沒有過往形態留存,也沒有未來形態先存在。如果後世學者想要模仿這樣,他們與聖人的學問背道而馳。
12 心即為理也。一旦你的心純粹無私,這裡便不存在理論或實際問題,一切都溶入於單一的心靈中。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成為聖賢,因為你將你的生命與宇宙相融合,並且你將會體驗到的愛與智慧。你不要害怕成為普通人,因為只要你的內在純潔,你便能達成這些目標。
13 性即為內在力量,而天則是我們性的源泉。我們要竭盡全力去發揮我們的心靈力量,使我們變得更加完美。我們應該專注於提升自己,而不是對抗外界困難,我們應該從自身開始尋找答案,而不是從別人的言語中尋找解決方案。我們需要停止依賴他人的指導,並開始自我探索,我們需要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不是跟隨別人的腳步。我們需要勇敢地走出舒適區,並進入挑戰 ourselves 的領域,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理解自己並達成個人成長。
14 我们每个人的内核是一个纯净无暇的地方,我们每个人的核心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当我们按照内核行走,当我们按照自然法则行走,我们就会发现幸福和平静。当我们违背了我们的内核,当我们违背了自然法则,我们就会发现痛苦和混乱。这是一个简单但是深刻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事情会给我们带来欢笑,有些事情会给我们带来悲伤?
15 我相信通过反思可以获得真理,但更重要的是直接寻求真理。不仅如此,我认为只有通过反思才能达到真实认识,从孔子的言论开始,无论多么高尚,都可能错误或者误解,因此孔子的思想比一般常识更值得尊重,同时比一般常识更容易受到误解。不过,如果孔子的思想能够直接触及我们的内核,并影响我们的思考过程,那么这样的理解显然更加珍贵,更符合人类精神追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