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是我们身体的主人,意念是心所发出的动力,知性是意念的本质,而物质世界就是我们的意念所在。
2、犯下天大的过错,只有掩盖人的善行才能比之更重;做出深刻的恶行,只要能欺骗下人便足够;忘记自己的耻辱,更是不堪设想。这些四种错误一起发生,便会导致全面的灾难。
3、只是担心镜子不清楚,不怕外界事物无法映射到镜中。讲求世间变迁,也是在照顾时机变化,但学者们必须先修炼一番工夫。学者们最担忧的是内心未能清晰,不担忧世变不能尽理。
4、在事务和物品上追求至善,这其实超出了道义范畴。至善本身就是心灵的本体,只要达到极致精纯,那就完成了,但这并不意味着离弃了事物。
5、“尽心以知性知天”是“生而安于居止”的境界,“存心养性顺应天道”则是“学习以利于行”的方法,“终身不渝修身以待命”同样是一种“困苦而勉励自我”的态度。
6、万事万物之间隐藏着一个简单的心理原则。
7、一棵大树在山林里生长,它吸收雨水和土壤中的营养,一切都只为了这个根部。如果周围种植其他谷类作物,上面被遮蔽下面被挤占,那它们怎样能够成长?必须砍掉这棵大树,让根系保持完整,才能播种其他作物。不然,即使你勤劳地耕耘培育,只为那棵根部。
8只要不断提醒自己保留天理,就算立志。这如果不是每时每刻都牢记,那久而久之,你的心中就会凝聚起来,就像家喻户晓的一句:“结圣胎”。
9知道但不去实践,就是未曾真正理解。而圣贤教导人们要同时认识并实践,这正是在回归到本体状态。不仅仅满足于表面的认知,还需要伴随实际行动来完成。“大学”书中强调的是这种真知行结合,用《易经》的话说:“如好色,如恶臭”,这是知识与行为相结合的结果。但如果只是看到美丽却没有这样的感觉,或闻到了恶臭却也没有这样的反应,那么你的感受还远远达不到真正了解它的地步。只有当你真的感到痛苦或寒冷或饥饿的时候,你才会意识到它们。你怎么可能分得清知道与做得到两者的界限?这就是知识与行为之间根本性的联系,没有私欲干扰其间。在圣人的教诲中,他们要求人们这样做,而非那样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称为真正懂得什么叫知识。而那些不知道如何区分开来的人,其实还是不知道他们正在谈论什么。这真是多么紧迫且直接的问题!现在很多人坚持认为知道和做都是两个不同的事情,我却想要说这是一个事情。我对此有何看法呢?若无从了解这一点,无端地谈论单一或者双重问题,又有什么用处?
10 道德律无穷尽,有始无终。我与子孙言话,不可浅尝辄止,反复探讨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也不会停止。“他日又曰:”圣人如尧舜,在尧舜以上高尚无穷;罪人如桀纣,在桀纣以下惨淡无穷。一旦桀纣没了,将他的恶业就停下来了吗?使得良善有一定范围时,对文王来说,他为什么还‘望道而未见’?
11 只因为看得不好,所以就会出现疾病痛苦。
12 圣人的心里像是一个明镜,只要照亮这一点,就可以随感应自然,无需多说即能照亮一切,从未有过过去形象依然存在,或未来形象已先形成的情况。如果后来的思想家们想要模仿他们,却将其背离了。
13 心即是道理也。外面没有更多的事实,没有更多的事物,没有更广阔的事态。
14 性格即是我内在精神结构,是由天赋初源的地方。当我的内在精神完全展现出来,就是对我的完美实现。
15 信任固然重要,但不要让它成为盲目信仰,现在既然找不到合适答案,我们还敢把旧故事当真吗?
16 喜爱某些东西,比如财富或名誉,一直专注于其中,可以成为生活中的中心吗?这就是逐渐迷失主宰,最终失去了追求最高原则的能力——那才是一种真正正确的人生观——专注于一种单一但正确的心愿。
17 学习应该扎根于内心里寻找真谛。如果寻找的是内心里的话,却发现并非如此,那便不是真的,即使孔子的言论出自孔子也不一定接受;相反,如果寻找的是外界的话,并且确实找到了一些价值,那便值得尊敬,即使来自庸常小人才如此。
18 人的心灵得到正义化,就是达到了道德水平;失去了正义化的人灵魂,则陷入混乱状态。
19 尽管宇宙虽然宏伟,但是只要有一颗向好的思想,一片清新的良知,即使平凡百姓也能达到圣贤境界。
20 我命运有限,但包括死亡寿命夭折等因素,都不会影响我情绪波动,因为我已经学会控制这些因素作用下的心理反应了。
21 没有好坏只是一种自然状态,有好坏才显现出意志活动,认识到好坏就是觉察良知,为之努力去除邪恶,是调整自身气质的情操训练过程之一步棋踏稳前进一步退后再次踏稳前进一步退后再次踏稳前进一步退后再次踏稳前进一步退后再次踏稳前进一下,然后跨越障碍继续走下去
22 你之前还没注意到这个花朵,它跟你的心一样静默。你开始注意这个花朵时,这个花儿突然变得鲜艳起来。你意识到这个花儿原来就在你的心里。但你从未将它放在你的世界边缘上去考虑过,因为它一直沉浸在你深邃的心海里,与你共享永恒秘密,当你终于放眼望去,看见那个独特空间里的神奇景象,你明白,每个瞬间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宝贵珍珠,是生命旅途上的奢华礼赞
23 比喻树木,这份孝顺的心就像是根基,再加上许多条件般枝叶。首先必须有根,然后才能长出枝叶。不过通常人们往往先挑选一些枝叶,然后再试图栽植那些根本不存在的情感支柱
24 心即为道德准则,此心若没有私欲阻隔,便自动融入天伦关系,不必外加任何额外力量。此存乎天伦之理,以父母作为对象便成孝,以君主作为对象便成忠,以朋友交往以及治国作为对象皆成信仁。这唯一份净洁的心灵通过克服私欲修炼,便成了所有美德之源泉
25 对于追求圣贤学问的人来说,他们宁愿抛弃日月光明,而希望找到萤火虫微弱光芒的小技巧,这岂不是太荒唐?
26 为了成为圣贤,最关键的是纯粹地遵循自然法则,而非依赖个人能力或才能故。此虽凡俗众生,可倾听此方教学,使此纯粹法则充满自己,则亦可称为聖人
27 与朋友相处,要学会降低自己以获益,要提高对方以损害己方关系。(www.lz13.cn)
28 破解山寨盗窃容易,但是打败潜藏内部敌人的斗争艰难。(www.lz13.cn)
29 圣人与宇宙及民众共享生命,与儒佛老庄各宗派相同使用的大道哲学属于通用的指导原则。而儒佛两家偏狭自私其身守护自己的领域,则属于狭隘小节路线。( www.lz13.cn)
30 如果没有思考探索功夫,便无法避免千里迢迢误差。( www.lz13.cn)因此连圣者也不例外,都需要精细处理(精一)。如果只关注仪节是否符合标准就算完美好了,就像今天戏剧演员装扮温情奉献般虚伪的手势也是恰当不过矣。”爱于是日又增添新悟。( www.lz13.cn)
31 人类心理和宇宙秩序同体统一。一位伟大的人物笔触书写,如同画师捕捉肖像传神,不过展示给世间人物形状大略,让他们据此深入探究其真谛。在之后流传开来的一系列著述作品,其中包含古代智者的笔触摹仿誊写,加上现代人的分析增添,以显示技艺,其背离原本更加远伸延续不断。( www.lz13.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