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面,细雨绵绵,湿气弥漫在每一个角落。家乡的早春仿佛更为寒冷。在这样的日子里,每次给行动不便的爷爷奶奶送上一只铜脚炉或者手捧布套包好的“汤婆子”,我都能感受到一种暖意融入骨髓,是那份老年人对温暖的渴望和贫困生活中的一抹亮色。就像宝钗过生日时,贾母被周围人的关爱和美食温暖了心房;刘姥姥从大观园回家时,那些姑娘们送来的青纱、茧绸、御田粳米和果点心,以及那一百多两银子的帮助,更是让她在困境中找到了希望。
"暖老温贫"这四个字,让我想起了屠格涅夫的一则故事。他曾经遇到一个乞丐,但自己并没有带钱,只好握住乞丐的手说:“兄弟,我什么也没带。”那个乞丐却被深深感动,因为他觉得这个陌生人给予了他最真诚的友情。这种无私的情谊,就像是炒米茶里的热气一样,能够驱散寒冷,为人们的心灵提供温暖。
板桥先生在他的家书中提到,他曾经为亲戚朋友准备了一碗炒米,并且佐以酱姜,这是一种非常传统而又简单的快餐方式。当时,他正坐在窗前,看着外面的雪花飘舞,不禁感到内心酸涩与悲伤。这段历史似乎穿越千年的时空,对于我们这些后来者来说,它仍然是一个触动人心的话题。
近期,我们拍摄了一部专题片《板桥家书》,试图再现这一场景。但当我们展示出的是不是爆米花,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炒米,我不得不解释清楚。在清代乾隆年间,也许真的有爆米机,但民间只有在特殊场合才会使用铁锅炒制,而不是用现代的手摇爆米机。不过,这样的误差并不影响我们对那个时代的人们所享受到的简单快乐与生活节奏感慨叹息。
我们的童年记忆中,有这样一个小小的快乐:用铁锅煮一碗焦黄的小麦粉,用红糖撒上,再喝下滚开的水,一边吃一边呛咳,那是真正的冬日安慰。而现在,即使是在忙碌之余,也常常会想起那些简单而纯粹的事物——比如泡沫杯中的泡沫茶,或是早晨新鲜出的面包片,都能让我感到一种久违的情怀和宁静。
最美味的是那种卧溏心蛋的大碗炖饭,每次舀汤的时候都会有几分期待。那几颗溏心蛋轻轻咬破,如同海上初升阳光一般流淋淋地滑落口腔,无言地诉说着岁月与温度之间微妙的情感。我知道,在这样的氛围下,每一次品尝都是对过去的一种缅怀,同时也是对于现在生活状态的一种庆幸。不论身处何方,当你举起那份熟悉而又充满记忆的小 碟儿,一股浓厚的香气随着蒸汽升腾,你仿佛回到那个无忧无虑的小镇,从容地品味着生命中的每一次“暖老温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