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友情的文章:夸张
说起孙荪老师,仿佛整个世界都在绕着他转,他不仅是我心中的文学偶像,更是那份深藏的情谊的化身。尽管岁月流转,我们并不频繁相见,但那种牢不可破的友情,就像一壶久置未饮的佳酿,随着时间的沉淀变得越发醇厚。
孙荪老师,这位永城刘河乡出身的学者,在少年时便负笈求学,一直到五十余年后依然名满天下。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书法家的骄傲,而我与他的缘分,则始于我对他的仰慕之情。那时,我只是一个追星族,而他成为了我的导师和挚友。
尽管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城市——我在永城,他在郑州,但我们的联系从未中断。每当节日临近,我总会打电话问候,而这份问候背后,却承载了无数的情感。在2012年,当我的第一本散文集即将出版,我特意前往郑州校对清样,那个时候,他异常兴奋,不仅为我的作品题写了书名,还亲笔赠给我,为我的文字增添了一抹亮丽。
几年之后,当我的三卷本历史文化散文《文化永城》、《魅力永城》、《风情永城》面世时,孙老师即使身患眼疾,也没有推辞,他不仅为这部作品撰写序言,而且用自己的行草书体书写了一幅精美绝伦的字条。这段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他的关爱与提携,无论是远方还是近处,都能感受到他那份深沉的情谊。
记得一次拜访之际,我带来了两瓶远方朋友送来的酒,以及酂城糟鱼作为礼物。他笑容灿烂地迎接我,对待朋友如同珍宝一般。我曾读过杜甫的一首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那些温馨而又充满期待的话语,让我们之间的心灵更贴近了。
有一次,当出版社催稿时,我们约定去他家取序言,因为他有病且需要休息,所以那个午餐时间显得格外珍贵。我回忆起那些闲聊间流露出的真挚感情,那些似乎轻描淡写却蕴含千言万语的话语,如同山静云动、惠风广布般传递着彼此的情感。
然而,这份情谊还要继续延伸。当孙老师被邀以赋体形式创作一篇涵盖永城历史文化的文章时,即使身体孱弱也不愿推辞。他抱病工作,用自己擅长行草书体,将《永城赋》铭刻于纸上,并赠予故乡,以赤子之心表达对故土的敬畏与热爱。
2016年的春天,当河南省作家协会决定在太丘古镇设立创作基地,我被托付去向孙老师求一幅题匾“太丘书院”的字条。虽然疲惫但仍坚持完成任务,这让我更加尊敬这个人的坚韧与智慧。孔子的教诲“德不孤必有邻”正是他们之间这种关系最好的证明,他们之间的人生哲理和艺术品味,是照亮彼此生命路上的信念之光。而这一切,只不过是在平凡人生的点缀,与世隔绝,却又紧密相连,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纯粹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