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对某些擅长社交应酬的人怀着敬佩之情,仿佛他们拥有一种天赋的能力,无论是在什么场合、遇到谁,都能自如应对,谈笑风生,礼数周到。有些人甚至拥有超凡的记忆力,一旦见过或听过一个人,就像将其刻入脑海中,可以随时召回。这方面,我虽然有心学习,但感觉自己的努力不足。
在电影公司工作的时候,我直属上司不仅善于交际,还具有出色的酒量,这让我的任务变得尤为棘手,即使是“晚上留下来陪客人吃饭”。我和朋友们可以深夜聊天,上台演讲也没问题,但当面临类似的社交场合时,我总会感到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用适当的表情和态度去交流。我一旦心里犹豫不决,那么言行举止就显得拘谨而尴尬,加上我酒量差,只喝了一点脸就红了,再多喝就会沉浸在朦胧睡意中,因此总是害怕自己出丑,所以即使要敬酒或者回敬,也小心翼翼、畏畏缩缩。因此,在这个评价一个人的热情程度往往与饮酒习惯紧密相关的地方,我常被归类为“不够热情”。
记得有位好友曾经耐心地教导我社交技巧。他说人际关系分三个层次,我们都需要学习并关注。第一种情况,是为了建立基本的联系,而第二种则更注重加深关系,积累情分;第三种,则是最亲密的朋友间的情感互动,这里的真诚程度自由变化。已经到了这个年龄,他的话语对于我来说自然很清楚,但是要做到自然而安心,对我来说仍然很难。
举个例子,当别人跟我说:“好久不见了,哪天聚聚?”尽管这通常是一句善意的话,但让我感到难受的是它缺乏真诚。我还记得,有一次带孩子去街头玩具店碰到了一个早已转行的制片人员,我们聊完彼此近况后,他邀请我们一起吃饭,然后握手告别。我儿子问道:“他要跟你吃饭哦?”但他却疑惑地问:“那你们怎么没有留下电话?”
几年前,与曾经建议我把社交视作必需品的朋友再次聊天,他突然说“我懒得交新朋友了”,理由是现在已经年纪大了,没有必要再去寻找新的朋友。而且他还提醒,从年轻到现在,他认识的人来来往往,有些甚至变成了老死不相往来的敌人。但也有几个是不必特别注意也不愿放弃的人。他说,“这些家伙其实挺够用的。”不知道他的话是否包括了我们之间的情谊,因为怕一旦询问答案,我可能会觉得这又是一种形式上的应酬。
从过去到现在,我一直羡慕那些擅长社交应酬的人,他们似乎掌握了一门神奇的手艺,让自己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游刃有余。而且这种能力似乎也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之一。在许多热闹非凡的情况下,由于觉得无能或无趣,我常常提前离开。但反观当前,当灯火熄灭,大部分喧嚣消散后,只剩下孤单一人时,或许这样的一生,并不是那么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