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对某些擅长社交应酬的人怀着敬佩之情,仿佛他们拥有一种天赋的能力,无论在何时、遇到何人,都能自如应对,每次交流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然。这些人的记忆力也令人叹为观止,他们似乎能够记住每一个面孔、每一个名字,就像是在心中编织了一个个故事,随时可以翻阅。
我年轻的时候曾在电影公司工作,那时候我的上司不仅善于交际,而且酒量惊人。那时候最让我害怕的任务就是“晚上留下来陪客人吃饭”。我和朋友们可以聊到深夜,但到了那种场合,我就总是不知所措,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表情和态度去与别人交流。
一旦心里有了犹豫,我就变得拘谨和尴尬,加上我对酒的恐惧,一杯酒红脸,一点儿醉意朦胧,我就害怕出丑,所以即使是敬酒或回敬,也只能小心翼翼。我因此被归类为“不够热情”的类型。
记得有一位朋友,他很好心地给我上了几节课。他说社交上的友情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种,是为了结识新朋友,这里的感情比较浅;第二种,是为了建立长久的关系,这里的感情更深;第三种,则是基于深厚的情谊,这里的感情最真挚。尽管他的话题很清楚,但要做到这三者之间平衡,让交流看起来自然又自信,对我来说还是很难的事情。
举例来说,当别人问你:“好久不见了,我们哪天聚聚?”虽然这是出于善意,但是如果没有真诚的情感支持,那么这种邀请可能会让你感到无比压力。我还记得儿子五岁那年,他带着他从未见过面的叔叔一起玩耍,后来叔叔提出要我们一起吃饭,儿子竟然问为什么没有留下电话号码。这件事情让我意识到,有时候孩子们的直觉真的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最近跟那个提醒我把社交当作必要性的朋友聊天,他突然说自己已经懒得交新的朋友,因为认为未来再多的人脉都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珍贵。他甚至统计了一下发现,只有几个老朋友是不必经常联系但永远不会消失。他笑着说:“没骗你,有一段时间里,我认真计算过觉得……其实这样的伙伴挺足用的!”不知道他的话是否包含了我们的友情,也许是我太敏感,而他的回答可能会让我感觉自己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应酬对象。
从过去到现在,我一直羡慕那些能言善辩的人,他们似乎拥有某种超脱尘世间凡事的一面,使他们在任何场合都显得游刃有余。而我呢?总是在热闹场合因为自己的无能感而悄悄离开,现在想想,或许这样做也有它自己的价值,它至少比孤独一人在寂静中,更有意义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