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身之主宰,意是心之所发,知是意之本体,物是意之所在。
遗憾莫过于功高盖世而不自知,罪恶莫大于掩饰他人的善行,不如袭人下流的能力更深重,辱没莫及忘记个人耻辱四者俱备,则祸患尽显。
只要镜子清晰,便能照亮一切事物。追求事变,只是在适时应对,但学者们必须先有一个明确的修炼方法。学者的困境仅在于心未能明澈,不在于处理事务无法周全。
在万事万物上追求至善,这已超越了道德范围。至善只是心灵本质的一种精致与完美,但这并不意味着离弃了现实世界。
“尽心以知性悟天理”便是一种“生知安行”的状态,“存心养性顺应天”则是一种“学知利行”的过程,“终身不渝,以修身待其时”又是一种“困难中勉励前行”的态度。
万有的规律都蕴藏于吾的心中。
如果你在地里种一棵大树,它会吸收雨水和土壤中的营养,只为这棵大树。如果你旁边还有其他谷物需要栽培,上面被遮蔽下面被根系束缚,那它们怎样才能茁壮成长?只有砍掉这棵大树,把根留下来,这些谷物才能够健康成长。不然,你再辛勤地耕作和施肥,只不过是在喂养那棵巨大的根部。
只要不断地思考如何保持天理,就可以立志。这就是决断。只要没有忘记这一点,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自己的内心开始凝聚,就像家传的圣胎一样。这就是不断思考天理并将其融入生活中的过程,最终达到圣贤的境界,也只从这一念头开始培养扩展而来。
9、知道但不去实践只是无知。一位圣贤教导人们既要懂得,又要去做,这正是回到本质。在这里,我们看到《大学》提到的是真诚的知识与行动,以及像喜欢美色或厌恶臭味这样的直觉。当我们意识到了好色或厌恶臭味时,我们已经完成了认识,即使我们没有立即采取行动也是如此。这就像是说某人了解孝道或弟兄关系,他们一定已经实际践行过这些行为。而同样,对痛苦、寒冷或者饥饿感我们的认识都是基于实际体验后的理解。因此,我们怎么分辨知识与行动之间的界限呢?这个就是知识与行动本质上的联系,没有私欲干扰他们相互独立的情况发生。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这样一种严肃且直接的手法!然而现在人们却总认为知识和行动应该分开,而不是合二为一,如果真的这样,那还有什么用处?
10、义理永远不会停滞,它无穷无尽。我跟你讲话,不可轻易获得一些结论,然后就以为我说得足够多了,再继续讨论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也不会有止境。“后来他又说道:“圣人如尧舜,他比尧舜还更高尚;邪惡如桀纣,他比桀纣还更加邪恶。但如果桀纣活着,他是否就不会再犯错误呢?如果存在一点好的地方,却不能得到满足,比文王为什么会‘望道而未见’?”
11、往往因为看问题不当,所以就会产生病痛。
12、一位圣人的心灵犹如一个明镜,只需有一点光芒,便能随感应答,无需多言便能照亮一切。从未有过过去形象仍旧存在,从未照亮之前形象先已具备的情况出现。如果后来的思想想要模仿古代圣人的学习方式,是不是完全背离了他们真正的精神?
13、内心里面的东西,就是你的道德原则。你外面的世界,没有道德原则,没有东西,没有事情!
14、性格特征即是一个人的根本基因源自自然法则。完全投入你的全部,就是实现你的本性!
15、高度信任固然重要,但它远非最重要的事项之一,现在既然无法依靠内心的情感指导选择,那么我们何必要盲目地坚持旧有的观念,而不是寻求新的正确答案?
16、新颖奇特的人品让所有注意力集中在新奇的事物上,让所有的心思都投入其中,是不是成为主宰了一切?这种情况称为迷恋外界的事物,而非专注于一个核心目标——建立起坚定的人生准则和目标,并致力于此!
17、学习应当从内心里取得效果。如果只关注外部的话语,并将其作为绝对真理,那么即使这些话出自孔子也不值得赞赏,更不要说那些平常常识的地平线以下的事情了!反过来,如果我们能够从内心里找到真相,即使这些话来自庸俗的人,也不足以引起反驳,更何况来自孔子的言论?
18 人类的心灵,当它走向正义的时候,便成为了神通广大的道德力量;当它偏离正义的时候,便沦落为人类的一部分。当人类的心灵回归到纯净状态时,它便达成了最高层次;当人类的心灵失去了方向时,它便陷入混乱。此乃人类追寻神通广大的道路也罢,或是在尘世间寻找宁静稳定的道路也罢,都须通过重新审视自己内省所到的洞察力来达到目的!
19 虽然宇宙宽广,但是只要一个人抱持一份向善的心怀良图,即使是个普通凡夫俗子,也可能成为伟大的聖賢人物!
20命运虽不可抗拒,但我亦不必因此动摇我的情绪!
21 没有好坏两字构成人性的基石,有好坏两字驱动着意志活动,明白好坏便是良知,为何努力去除不好去除不好的事情?
22 当你还没看见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与你的情感相同默契。你终于看见这朵花的时候,她突然变得鲜艳起来,你明白她并不位于你的感觉以外。她始终就在那里等待着被发现.
23 这样的例子,就像是树木,如今这个孝顺的大根才是我拥护的大树枝叶繁茂许多条件。那必须先有一片土地,然后才能生长出枝叶,不是我先找到了一片土地然后再播下大树根才能叫做成功吗?
24 内心里面的智慧,与外表上的仪节并没有什么不同。一旦释放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份纯粹的情感,用以侍奉父母,则成为孝敬;用以侍奉君王,则成为忠诚;用以交友治国,则成为信任与仁爱。这一切皆源自那个洁净透彻的地方,用这个地方去驱逐私欲,让生命朝向更高更远的地方发展—这是最根本的问题!
25 对那些志愿深造古代哲学家的朋友来说,他们试图探索孔孟诸子的教诲,同时另觅他路()是不太恰当,因为他们抛弃日月之光而希望借助萤火虫微弱的小灯泡——真是荒谬透顶吧?
26 所谓真正伟大的士人,在他的行为中表现出的纯粹守护的是自然法则,而非聪明才华。他虽然是个普通人,只要肯进行学习,使他的内心保持纯洁守护自然法则,就可以达到伟人的水平!
27 与朋友相处,要降低身份才能获得益处,要抬高身份只能损害关系:
28 破碎山林里的盗贼容易破碎心理里的盗贼难:
29 圣人才把自己融合进宇宙、大地、小民以及万物里面,与儒家佛家老庄四大家庭共同使用的是那条通往普遍真理的大路。而儒佛老庄各自维护自身小团体的小门,小径,他们却忽略了普遍性的连接,大门。大门代表整个宇宙,小门代表个别小团体:
30 除了有极端勇敢奋斗筹划打算策略的人类,将否免受毫厘千里差距误解惑乱中迷失方向?因此连最杰出的英雄豪杰们也同样受到"精一"训练要求掌握其中奥秘。如果仅仅忙碌仪节礼节形式化装扮出温暖细腻的情景,却满足认为已完美无瑕,就像今天戏剧演员精湛技艺表演温馨细腻角色形象那样充满慈祥恩爱气息,我倒觉得这样的场景已经接近完美矣。”每日愈加增进佳音:
31 人类内部隐藏着天赋予我们的共鸣力量, saints 的笔触书写出来,不过是在展示一种写真般传递生命力的画面,使人们通过观赏了解到作品背后的主要内容,以此激发人们追求真实深邃意义。而那些后来的著述者们,又将 saints 的画作模仿誊写,并假设自己能够分析揭示更多信息,其结果越来越远离原创作品:
32 日间工作若杂乱无章,则;夜晚阅读书籍若懒散,则且暂缓阅读书籍—is also treating the symptoms of an illness.
Deng Wen Di, Song Wei Ping, Dong 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