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心之主宰,心所发即意,意之本体便是知,知所在则物自成。
遗憾莫过于将天赐的才能埋没不用,罪恶莫大于掩盖他人的善行。祸患深重于侵占下位之人能力,而耻辱最重莫过于忘记自己的屈辱四者俱备,则祸难尽矣。
唯恐镜光不明亮,不怕外物无法照见。讲求事变亦是照应时势,只要学者先有个明确的工夫。学者惟忧此心未能彻底明白,不忧事变不能完全解决。
在万事万物上追求至善,却又超出了道义界限。至善乃心之本体,只是在‘明明德’达到极致,即可达到,这样也未尝离开了事物。
‘尽心知性知天’即‘生知安行’;‘存心养性顺天’即‘学知利行’;‘修身以待命’则为‘困知勉行’
万事万物之间的理原则都源自吾的心灵。
如同一片大树,在园中茁壮成长,由雨水滋润和土壤滋养得以生长。一旁种植其他谷物,上面被树叶遮蔽,下面被根盘结,一旦这些谷物想要成熟,就必须伐除这棵大树,将其根部彻底清除后才可能种植其他作物。不然,无论你如何耕耘培育,只能让这棵树继续吸收营养而忽视了其他植物。
只要不断地保持对天理的思考,便是立志。若能够持续不断地这样思考,那么久而久之,这念头就会凝聚在心里,就像家传中的“结圣胎”一样。这就是常常提及并且不断扩充、培养这种对天理的一念基础,从而达到高尚的大圣神境界。
9 知道却没有实践,只不过是不真正知道。在教导人们知识与行动相结合的是圣贤,他们正是想让我们回到本质上来。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你只有一定的理解,并不要求你去改变你的行为就好。因此,《大学》指出真实的知识与实际操作,与世人观察到的那样不同,它说:“如好色如恶臭。”看到美色便会自然感到快乐,看到恶臭便会自然感到厌恶。但若只是看到了美色或恶臭之后再决定是否去感受或避免,那么那只是表面的了解,并非真正认识到它们。而鼻塞的人尽管看到恶臭,但因为他们无法闻到,所以不会感到厌烦。这正说明只有当我们真正经历了某些事情,我们才算真的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而那些称自己懂得孝或者弟的情形,也必定已经亲身体验过这些行为。如果有人声称自己知道痛苦、寒冷或者饥饿,那么他们一定已经亲身体验过这些感觉。你可以问他:“何谓知识?何谓行动?”如果你不知道这个根本的问题,你就只能空谈一个个问题,没有什么用处。”
10 义理无穷尽,无边无际。我和子孙们讨论的事情,要使子孙们得到一些启示,不应该轻易停止。此话我还要说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再三叠加也不断止息。他日又曰:“圣人比尧舜更高,更接近完美;邪悪比桀纣更坏,但仍远远超过桀纣。如果桀纣活着,他的邪恶就不会停止吗?如果有一刻善良有极限,那文王为什么会望着道路却未曾看见呢?”
11 不善于观察,就容易遭遇病痛和灾难。
12 圣人的内心犹如一面镜子,当它变得透明时,它随感而应,无需言语也能照亮一切。当过去留下的痕迹还在,当未来尚未显现的时候,都已预见并准备好了。这就是为什么后世的人们讲述关于圣人的故事时,以为他们可以通过学习模仿来获得相同效果,但这与聖人的學問背道而驰,因为後世將聖人的學問簡化為了一種生活方式,而非從內部發動的一個精神革命过程。
13 心即是理,也就是说,没有别的事实,没有别的事务,没有别的事情,都来自于这一点的心灵状态中产生出来了。
14 性质(性)是内在的心灵结构,而天(仁爱)又是来源於這個構造上的根本力量。当我们把全部的心力投入其中,就是实现了完整性。
15 信任固然重要,但是直接寻找真相更加重要现在既然不能从内心寻找真相,又怎么能够依赖旧有的传统信息?
16 喜欢某样东西,可以让一个人全神贯注地专注那个东西,如同喜欢财富也可以让一个人全神贯注地追求财富。但这样的追求并非建立在坚持一个正确信念上,而是一种逐渐趋向的情况,对一个纯粹为了坚持一个正确信念进行努力的人来说,这样的态度并不符合我们的目标,因为我们的目标应该集中精力维护一种纯净无私的信念——这是建立起坚定的决志所需要做到的。
17 学习最重要的是将知识融入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如果试图从外部获取答案,即使孔子的言语出现在那里,我也不敢认为那是我应该接受的话,更况且那些没有达到孔子的水平的人呢?反过来,如果我的言语来自普通百姓,或许我说的有些合乎情理,我绝不敢否认,而且特别是在孔子的名下出现的话?
18 人类的心灵若能够保持其正直,便成为道德原则;反过来,如果失去了这种正直,便成了人类心理状态。
19 虼虽然宇宙广阔,但只要有几分积极向上的思想和良好的意识,即使平凡庸俗的人,也能达成伟大的境界。
20 我命运多舛,有福有禄,有寿终身,还有什么值得我担忧?
21 没有好坏两分五裂的心,是一种本性的存在,有时候因为动机原因表现出不同的样子,用来识别善与恶以及区分彼此,是一种聪明睿智的手段。
22 当你还没看到花的时候,与你的心里是一样的沉默。你开始注意花的时候,这朵花突然间变得鲜艳起来。那时候,你明白这朵花并不位于你的心里以外的地方。
23 比喻地说,一颗忠诚的情谊就像一棵树根一般扎根在地里枝叶繁茂。一切条件都是枝叶,每棵树首先需要扎根,然后才能长出枝叶。不过通常情况下,我们往往先去浇灌枝叶,然后才想到种植根基哪怕如此,我们仍然期待结果丰硕,最终发现还是枉费苦功辛劳。
24 心既包含所有规律,因此只要我能够纯净我的内心,使它摆脱私欲干扰,让它回归自然,那么我就在使用我的内部力量实现孝顺父母、忠君节烈、友谊礼貌等各方面工作。在这里,“使用”意味着基于我的内在力量展现出来,而不是由外界引导或强迫这样做。
25 对那些志愿研究圣人的学派者的朋友们,他们倾听古代诸多智者的教诲但始终寻觅更多,同时怀抱希望探索光芒似萤火虫微弱光芒,他们似乎误入歧途,不觉错失日月之光,对此岂不是太愚蠢吗?
26 成为伟大的理由,在于拥抱纯粹的地球公民价值,而不是依靠个人能力或才能故尔虽凡庸,可执业修己,则亦可达至伟大的境界
27 与朋友交往,要学会低头听取对方意见,以此获益;抬头指导对方,则损害双方关系
28 打败山林里的盗匪容易,但是打败隐藏在心理深处的小偷更难。(www.lz13.cn)
29 圣人与宇宙同体,与民共享,与草木参谋,是利用儒佛老庄四家哲学的大道。大师自私自利,其小路偏僻,小门迷津
30 无论是否经过深思熟虑,都可能犯错误千里迢迢误差错误。不管怎样,即使站在最高峰——像“精一”般严格要求自身也是如此。但如果只是追求仪节标准化进步就算完美,甚至连戏剧演员装扮温暖恬静场景也算成功,此乃至善矩石!每日更新新悟爱法焉!
31 人类心理与宇宙秩序紧密相关Saints and scholars write their books, like taking a photograph or transmitting the spirit, only to show people the outline of the shape, so that they can seek after the truth from this point on.Their spirits and intentions are beyond words to describe; their laughter, movements, and expressions cannot be transmitted.Later generations copied and imitated them, adding their own interpretations to showcase their skills, but lost sight of the truth further.
32 日常修炼时觉得杂乱无章,则修炼。此时闲暇时间转向书籍阅读,则暂停书籍阅读。这正如医治疾病一样,用药治疗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