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72年3月12日的一天,曾国藩在李鸿章为他精心挑选的两江总督府里安静地离开了人世。然而,在过去的140年里,曾国藩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与历史上许多取得巨大成就的伟人相比,无论是家庭背景还是才能,曾国藩都没有显著优势。他那位极人臣、匡扶清室之路,如同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在人们不同的角度细读他的故事,从内圣外王到老奸巨猾,他身上被赋予了无数相互矛盾的标签。从一个平庸才学的“愤青”到位高权重、匡扶清室之“一哥”,除了造化弄人,还必须感叹他坚强的心灵,他可以毫不犹豫地被尊称为“励志帝”。
家世或天资,都让曾国藩起步于平等之地,而他的励志之路最终靠的是和光同尘。他初入仕途时,以针砭时弊自居,但他并不满足于官职,只希望弟弟们早日成才养活全家。而当咸丰皇帝下诏求言时,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并以画一幅讲堂图来形容其内容,这个不太完美的地图却因其缺乏绘画技巧而成为笑柄。
尽管如此,当咸丰二年他得到了江西乡试主考官外差机会后,他逃离了北京,那里的每一步都充满敌意。而随后的几年中,即使身处多次艰难环境中,他依然保持着对忠诚报效国家的信念,并以此来超越那些虚伪圆滑的人物。直到两年的守孝生活结束后,那个愤青般的曾国藩终于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当他再次出现在长沙时,他已经完全改变,不仅面貌不同,而且精神也彻底转变。
1864年的7月21日,是一次重大转折点。当九弟曾国荃从南京带来了攻克天京的捷报,虽然这给了他莫大的喜悦,但更深层次的是一种对于未知黑幕背后的恐惧。这场长达13年的战争终于告一段落,而这个消息也标志着他的职业生涯达到顶峰——被封为毅勇侯,加太子太保,并赏双眼花翎。
1972年的3月12日,当午后突感脚麻并迅速逝世前夕,一切公务处理完成,最重要的是派遣中国学生前往遭受批评的地方留学。在生命最后八年里,曾国藩内心斗争持续八年,这是一个既成功又失败、退却又复出的传奇人物,最终还是无法避免悲催命运。但即便如此,“一哥”的身份仍旧是那么令人敬畏,更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