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爷爷的味道:红烧蹄髈与友情的传承
记得去年秋天,我踏上了前往水乡周庄的旅程。那里的每一家店铺都展示着金黄色的“万三蹄”(红烧蹄髈),它们就像亲切的老朋友,唤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那些日子里,我的心中总是充满了对父亲那位在乡间厨房中的身影和他精湛手艺的怀念。
父亲是一位出色的乡间厨师,他掌勺的时候,每一次筵席都会成为一个难忘的盛宴。他的菜肴以浓油赤酱著称,尤其是在油炸肉丸、糖醋排骨、红烧羊肉上,他更是有着几分独到之处。我最喜欢的是他的红烧蹄髈,那种肥而不腻、酥而不柴,让人垂涎三尺。
小时候,我们的小镇上很少有人能尝到高档次的荤菜,但只要有机会吃上几块豆腐或是一盘炒豆芽,就会让我们这些孩子兴奋地跳跃起来。正是因为沾染了父亲那份热爱烹饪的心,用餐时我从不吝啬赞美。自小便有吃货本性,并且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手艺,这一切都是受父亲影响的一部分。
我们的生活方式淳朴而热情,当大事临近,便会邀请所有邻居来帮忙准备筹备工作,最终形成一个大家庭共同庆祝的大型聚餐。在这样的场合下,无论是谁家的宴席,都被誉为“流水席”,即使客人们来自远方,也会受到最隆重待遇。而在这繁忙的一天中,厨房成了活动中心——烟雾缭绕、锅铲挥舞,在那里的是父亲,以汗水浇灌着无数美食,而我,则站在旁边,看着学习,与他一起品味那个时代。
蹄髈犹如牡丹花,即便在贫穷的人家也不会错过它。这片土地上的年夜饭,从未缺少这道香甜诱人的佳肴。在家庭聚集的情景中,一只巨大的猪蹄被仔细处理好,然后用花刀切成薄片,为入味做好准备。父亲将油煮至黄焖色,将冰糖慢慢熬化,再加入猪蹄及调料汁,让它在火焰中滚动翻腾,直至煮熟并转小火烩制数小时后,它们才真正成为家族团聚时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
我们的年夜饭通常安排在下午四五点开始,那时候大家还没有感到饥饿,只要见到爆竹声响起,便知节目已经结束,每个人都期待早点享用完毕再放鞭炮争取更多彩礼头奖。在丰盛桌上的红色鲜艳光泽夺目的蹄髈旁边,还摆放着绿意盎然的小葱,这让我忍耐不住馋虫,不禁有些许不安。但规矩规定只能先等长辈动筷后才能自己开吃。我看着他们一口接一口地品尝,没有任何怠慢,只等待最后轮到自己可以享受这一绝妙佳肴。当最后一个人收拾残局时,我却得到了一块大骨棒,是个让人难忘的事迹。
随时间流逝,我发现亲人离世后的日子似乎越来越快,又或者说每一次忌日举行祭祀仪式,都仿佛是在刻划岁月。一旦回到老家,每隔十年就要举行一次家庭聚会,上坟祭拜父母,这让我想起了爸爸那颗深沉的心和他留给我的遗产。他去世十周年之后,我们决定把制作�ippiangzi(豉皮)这个传统任务交给我,因为我们认为应该尽早将这种文化和技术传承下去,而不是让它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
工作压力大,如同曾经赶鹅一般,生活节奏加速,让人几乎忘记了平静与悠闲只有回到故土才能感受到那种宁静与欢愉。所以当我终于能够脱离城市喧嚣,在山村里重新燃亮祖传秘方时,我才明白什么叫做慢生活,那种内心丰富而幸福,就是对于过去所珍惜又向往的事情的一个致敬。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种力量驱使我不断追求完美,使得每一次烹饪都变成了对过去的一种纪念,也是我心灵深处永恒的声音。如果有一天你能走进我的厨房,你一定能体验到那个年代风俗习惯,以及那份无价可估的地球温度般温暖的情谊。此刻,让我们借由此篇文字,一同步入那个遥远但又如此贴近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