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对某些擅长社交应酬的人怀有敬佩之情,仿佛他们拥有一种天赋的能力,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自如应对、谈笑风生。一些人甚至还具备出色的记忆力,对每一个面孔、每一个名字,都像档案一样清晰可查。虽然我曾尝试模仿,但自己的努力显得微不足道。
年轻时,我在电影公司工作,直属上司不仅善于社交,而且酒量惊人。那时候最让我感到不安的是“留下来陪客人吃饭”的任务。我和朋友们可以聊到深夜,但一旦面对类似的场合,我总是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用什么表情和态度去应对。
我的犹豫就导致了拘谨和尴尬。而我的酒量更是让人担忧,一杯脸红,两杯就开始朦胧,有时连敬酒或回敬都变得小心翼翼。这使我被归入“不够热情”的群体中。有位朋友曾经耐心地教导我三种不同的社交层次,每一种都需要学习和关注。
第一种,是为了结好关系,即使勉强也要凑合;第二种,是为了累积情分,与熟悉度或关联性有关;第三种,则是真正的情感交流,可以自由变化。我明白这些理念,但将其自然融入生活中还是很困难。
举个例子,当别人说:“好久不见了,我们聚聚?”这句话背后可能并没有真诚的意图。我想起儿子五岁那年,他问我们为什么没有留下电话,这样的话题让他感到疑惑。孩子们的直觉有时候能反映出事情的本质。
几天前,我再次与那个提醒我把交际当作必要技能的人交流,他突然说自己最近懒得交朋友。他认为到了这个年龄,再遇到的朋友也无法比现在的老友来得深厚。但他也承认,有几个关系坚固到无需频繁应酬,也许已经足够了。在我们的交流中,我一直羡慕那些善于社交的人,他们似乎拥有超凡脱俗的能力,而我则常常感到无能和自责。在许多场合里,我会提前离开,因为感觉自己显得无趣。但现在看来,那些孤单、疲惫的时候,或许比被遗弃后的空虚更加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