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友情,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观点多姿多彩。什么是友情?《新编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如下几种解释:一,指彼此理解有深厚感情的人。二,指共同经历生活的伙伴。三,对初次相遇的人表示尊重和礼貌的称呼。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友情这个词汇的涵盖面还是比较广泛的,不仅仅局限于深厚交往的人们。通常,我们所说的朋友,是不分性别的,也就是说,只要彼此有一定的了解,就能互称为朋友,而恋爱对象同样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朋友,但一般不会简单地称之为“朋友”,而是会具体地说出“男女朋友”。第三种理解在当代社会中也越来越常见了。
有人认为,在家庭需要依靠父母,在外界则应该依赖于朋友。这意味着我们应当积极拓展社交圈子,因为拥有更多、更丰富的情感支持网络,可以让人生旅途变得更加顺畅。但笔者并不完全认同这一观点,因为成就或毁灭你的是你的选择,而不是单纯因为某些人的存在或离开。而另一些人则坚持认为,无论何时何地,如果是真正的好友,即使牺牲自己的一切也是值得的。在过去,这种豪迈的话语确实令人振奋;然而,在现代社会里,这样的言行可能并不再那么实际可行,而且这样的期望对任何人来说都显得过高且不合理。
尽管看似简单的一个词,“友”字背后却蕴藏着复杂的情感纠葛。在一个人生命中的旅程中,没有了亲密无间的小伙伴,那简直是一片空白;但即便有了这样的小团体也不一定能带来幸福,因为不同的角色与关系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孔子曾说,有益于我们的三种友谊,也有损害我们的三种敌意(恶友)。因此,当面对那些标签化的地球上的另一半时,我们不能太轻易相信,也不能盲目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一路走来,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去开辟未来的道路,把自己的明天寄托在他人的肩膀上,是一种懒惰,更是一个对未来负责不足的心态。
结论之下,我们必须慎思慎行地审视这份名叫“友”的东西,它既美好又复杂,一旦被滥用,便可能变成心灵深处最大的噩梦。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特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不应将希望寄托给任何一个别人,而应该勇敢前行,用自己的双手去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