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2、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3、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但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4、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不义也。至善是心之一真理,只是在‘修己以安百姓’到至精至一处,便见其为,是然亦未尝离却世间。
5、『尽性知性知天』乃『生命安居行』;『存性养性待天』乃『學習利益他人行』;『夭寿不贰 修身以俟時機來臨行』乃『困難中勉力前進行』;
6.万象皆由吾内得。
7.方丈地内种植这棵巨树,它吸收雨水和土壤营养,只滋养它的根部。四周要种植其他庄稼,上面被这棵树叶遮蔽下面被它的根盘结住,这些庄稼如何能够成长?必须砍伐掉这棵树,把所有的根留下来才可以种植庄稼。不然,即使你勤劳耕作培育,也只能让这些根茁壮成长。
8.不断地回忆那份正义,就是立志。如果没有忘记这一点,就会自然而然地,在心里形成坚定不移的心态,就像家传中的“圣胎”一样。这份正义感念常存,最终将成为美德的大圣人的形象,也只是一念之间就能达到。
9.知道但没有实践只是表面的了解。圣贤教导人们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行动,这正是在复原我们内在的本质不是仅仅满足你已经达到的状态。而《大学》提倡的是那种真实可见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人生观,“如好色”、“如恶臭”,当看到美丽时,你已经欣赏到了,而当闻到恶臭时,你也已经感到厌恶了。但如果鼻子堵塞了,即使看到或闻到恶臭,也不会感觉到,因为你的鼻子并没有真正感受到这个气味。这就是知识和行动之间界限难以划分的地方。当我们说某个人懂得孝顺或懂得弟兄关系,我们必须通过他们过去做过的事情来证明,他们才真的理解了这些概念。而当我们说某个人知道痛苦或寒冷,我们必须经历过那些感觉后才能真正理解它们。在哪里界限变得模糊呢?
10.道德法则无穷无尽,我和你讨论的时候,我们应该不断探索新的境界,而不是止步於此。我再次告诉你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之后,还会有一些新发现。“他日又曰:“圣人比尧舜更高尚,其仁爱无边;比桀纣更低劣,其暴虐无量。如果桀纣还活着,他的邪恶行为就会停止吗?如果仁爱有极限,那么文王为什么还在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