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孙荪老师,总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我和他虽然不常往来,可是那种友情早已埋藏在心底,一如美酒,时间愈久,愈感淳厚。孙荪老师年长我十多岁,是永城刘河乡人,他十八岁便负笈求学,在五十余年的光阴中,以道德文章誉满天下,是知名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书法家,也是永城人的骄傲。我和孙老师虽是乡党,但我在永城,他在郑州,我们相见一面却有诸多不便。平时一个电话,一句问候,便能彼此传递深深的情谊。
2012年,我因我的一本散文集即将付梓,便去郑州校对清样时顺便去看望孙老师。他异常兴奋,不仅祝贺我,还亲笔题写了书名,为我的作品增添了不少光彩。2015年,我出版了三卷本历史文化散文《文化永城》、《魅力永城》、《风情永城》,孙老师百忙之中欣然作序,他字里行间倾注了无尽的情怀,即使当时他还患有眼疾,这一切都充分展现了他提携、关爱、期许的心意。
那次拜访,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好客与豪爽。当时,我带了一些远方朋友送的酒,又买了一些酂城糟鱼作为礼物。他出门相迎,眼角眉梢都是笑,那种情笃笃的长者风范,更增加了我的钦敬。在共同品酌美酒之间,我们谈论着人生,无话不谈的情趣与共鸣,都显得时间飞快。
后来,由于出版社催稿,我们不得不匆匆告别,但他还是赠给我一幅书法作品,那是一首唐朝诗人杜荀鹤的诗句:“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这简短的一句话,却胜过千言万语,它们如同山静云动,如同惠风广布,如同千里传音,都随着我们的友情而至。
由于他的文学成就及声望,他们市委领导盛邀他以赋体形式撰写关于永城市历史文化的文章。他抱病工作,不顾眼睛正在治疗阶段,只为了写好《 永城赋》。两次到实地考察开座谈会,以了解情况,并查阅史料,最终用600多字,就写出了脍炙人口的《 永城赋》。最后,他还用自己擅长的行草书体恭恭敬敬地书写好,并送给故乡,使赤子之心跃然纸上。
2016年1月,当河南省作家协会将在太丘古镇设立创作基地,而镇上的老先生托我向孙老师求题匾“太丘书院”,他当即应允。那天取字时,他接到电话嘱咐一定要开怀畅饮,但考虑到他的眼疾,便未敢畅饮。在闲聊间知道退休后的孙老师,将大部分精力用于探讨书法艺术研读古文,使日子含蓄韵致,有深沉而缺浮躁喧嚣。这正是孔子的智慧所照亮生活信念之光——“德不孤必有邻”。
直至红日西坠,我们才依依不舍地道别。一刹那,便想起了一首古诗:“山竹绕茅舍,庭中有寒泉。西边双石峰,引望堪忘年。”那些瞬间,那些场景,那些话语,都成为我们友情如酒般珍贵不可复制的一杯又一杯记忆。而这种友情,即使隔阂遥远,也能跨越时代,与你共享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故事,每一次回忆。在这样的意义上,说起来,“朋友”这个词,其实就是一种最真挚的人生交响曲,它既温暖又坚固,是我们共同旅途中的指南针,是我们内心世界最纯粹的声音。而这一切,只因为你曾经存在,你曾经陪伴,与我分享过那份难以言说的温馨与理解。你是我生命旅途中的守护神,你是我灵魂深处的一个温暖港湾。我愿为你保鲜这些珍贵瞬间,因为它们包含着无尽的情感,因为它们承载着我们的故事,因为它们构成了我们之间唯一无法被摧毁的地球连接——真挚而持久的人际关系。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空间留言代码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