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985硕士求职大厂被拒只因本科双非学历”的新闻引发舆论广泛关注。报道主角李志宇,本科毕业于普通高校,研究生就读于国内某985高校电子信息专业,学习成绩优异,研究期间发表多篇SCI论文并屡次获得奖学金。然而在求职过程中,他却屡次在互联网与汽车等热门行业投递简历时被“卡”在学历门槛上,屡遭拒录,其原因竟是“第一学历是‘双非’”。
李志宇坦言:“因为第一学历是‘双非’(非985、非211)院校,应聘某些知名大厂、研究院和央国企连进面试的机会都没有。”尽管研究生阶段成绩和科研成果都十分突出,但用人单位仍以本科阶段的学历为筛选依据,令他深感“第一学历”成了就业市场的隐性门槛。他无奈地表示:“尽管硕士阶段是985,但第一学历这道槛,企业心照不宣。”
实际上,“第一学历歧视”早已不是新现象。在近年来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许多企业招聘信息中明确标注“985/211本科优先”或“仅限双一流院校本科”,成为不少应聘者在进入简历筛选环节时就被刷下的“隐形条件”。一项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前程无忧”发布的调研数据显示,七成受访者表示在求职过程中曾因“第一学历”受限。
多名教育和就业领域专家指出,企业对“第一学历”的过度重视,不仅弱化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成果,更对寒门学子造成了二次打击。“一方面,教育政策鼓励提升学历、鼓励考研;另一方面,现实就业环境却对‘出身’固守偏见,这是一种不公。”专家呼吁,应从制度层面推动用人机制改革,弱化“出身论”,重视能力与实际表现。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青年通过考研逆转命运、实现自我提升。但若“第一学历”持续作为招聘隐性门槛,不仅将打击学子通过努力改变人生的信心,也不利于人才流动与社会公平。尤其是当前就业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更应关注“学历标签化”背后的深层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部分企业在逐步调整用人标准,重视候选人的综合能力与岗位匹配度。一些科技创新型公司、外企及新兴行业在招聘中更看重实际能力和项目经验,显示出对“第一学历”依赖程度的下降。这种趋势无疑为破解学历歧视带来一线曙光。
总体而言,本次“985硕士因第一学历被拒”的话题再次敲响了社会对学历歧视的警钟。未来,要构建更加公平、开放、多元的人才选拔机制,不仅需要政策引导,也需要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唯有如此,才能让更多有志青年凭实力赢得机会,而不是输在“出身”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