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地质实习报告范文锦集(精选3篇)
有关地质实习报告范文锦集 篇1
第一章 绪言
一、实习目的
(1)主要内容
地质填图是地质工作的基本手段,也是资源勘探的基础工作。它的目的与任务,是通过自然露头和人工揭露的地质点进行系统的地质观测,收集各种有关资料,研究地表地质规律。通过地质实习主要锻炼我们的以下能力:
通过野外现场的反复实践,培养我们描述、记录、分析和解释地质现象的能力; 使我们掌握地质填图的规范、程序和基本方法、有关地质图件的绘制方法以及地质报告的编写方法;
熟悉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提高野外工作的基本技能,如用罗盘、识地形图等;
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即将书本的知识同野外各种地质现象相联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从而得以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
培养我们吃苦耐劳、实事求是、热爱地质事业的工作热情。
(2)实习时间:20xx年08月27日至20xx年09月12日。
(3)指导老师:王恩营 李猛
(4)分组情况
参加此次实习的有地质工程20xx级及单招班。实习以组为单位,每组有6个人,我所在的组为地质一班的第二组,组员为:,,,,,,,,,我主要担任地质观察和记录的工作,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团结组员,圆满完成实习任务。
二、实习区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
实习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李沟一带,行政区划隶属宜阳县城关镇管辖,北侧与宜阳县城相邻,西至头道沟水库,东至宜阳采石场,南至葛家崖断层,面积约36km2。
区内有简易公路通往县城,县城距洛阳市28km,有柏油路面相连,并有洛阳—宜阳铁路相通,实习区东距焦枝铁路26km,交通便利(图1-1)。
图1-1实习区交通位置图
宜阳县地处豫西浅山丘陵区,地貌特征为“三山六陵一分川,南山北岭中为滩,洛河东西全境穿”。地理区划大致可分为洛河川区、宜北丘陵区、宜南丘陵区、白杨和赵保盆地、宜西南山区五大区域。宜北属秦岭余脉,宜南属熊耳山系,境内有花果山、灵山、锦屏山等22座知名山峰。花果山主峰海拔1831.8米,为全县最高峰。
实习区属宜南低山丘陵区,总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位于兰家门北侧山头,海拔555.2m,最低点为李沟河北端,相对高差为321.5m,一般海拔高380~450m;剥蚀夷平面约为海拔400m.
据宜阳县黄委会水文站(宜阳县城西)观测资料,该处洛河最高洪水位标高
202.75米,最低水位标高198.75m,最大流量785m3/s,最小流量10.7m3/s。南侧为
伊河,有支系源于高山矿区,支系上游有建设水库及洞子沟水库。据龙门水文站资
料,伊河最高洪水位标高154.35m,最低水位标高148.82m,最大流量6850m3/s,最小流量0.60m3/s。
三、前人工作
1954年中南煤田地质局勘探了宜洛煤矿,1956年建矿。此后,六十年代以来河南省地质局、地质研究所进行了地质填图及各方面的专题研究工作。1987年西安地质学院地勘系在本区建立了实习站,被该院师生誉为西北地区“地质工程师的摇篮”。由于在宜阳县锦屏山一带一个范围不大的地区内,集中了华北地台广大区域内的元古代——中新生代的地层,又荟萃了比较齐全、丰富多彩的古生物化石和有一定典型代表意义的地质现象。不少地质工作者在宜洛煤田做过地质工作:
《河南省宜洛煤田区的逆冲推覆构造》尚玉忠庞继群陶目强(河南省地质研究所)指出,河南省东秦岭北部山麓,存在区域性的逆冲断层带,宜洛煤田正处于该山麓你冲断层带内,且整个煤田位于外来逆冲岩席上,这里基岩出露较好,一些推覆现象颇为典型,是研究东秦岭山脉北部前峰带构造理想的地方;
《宜洛煤田二叠系下统山西组沉积环境分析》刘彬堂(河南省义煤集团公司生产技术部)通过对宜洛煤田主要含煤岩系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的沉积特征分析指出了该区含煤岩系的沉积环境和成煤机理对煤炭生产和寻找后续煤炭资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含煤岩系是成煤古地理环境的综合反映;通过对宜洛煤田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含煤岩系分析弄清成煤时的古地理环境找出煤层分布规律对指导煤炭生产和寻找后续煤炭资源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河南宜阳石千峰植物组合的发现及其意义》张海清刘印环林德超(《中国区域地质》1987年04期)河南省晚二叠系时期石千峰组(相当于孙家沟组)很少具有时代意义化石的报导。近年来,笔者在编写《河南省区域地质志》过程中首次在宜阳县南天
有关地质实习报告范文锦集 篇2
一、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1、实习目的
通过对交城县水峪贯镇的榆林沟、寺沟、陈台沟、王文沟、大水沟、小水沟等地的地层观察以及剖面测量和地质填图,再结合历史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实习区内的地形、地层岩性、岩浆岩体、地质构造、气象水文条件、古生物、地下水补给及径流排泄条件和地质灾害等。
通过野外实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我们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中,加深对教材知识的应用,体会学以致用的意义。另外,要通过实习培养野外实习的方法和技能,学会一定的观察要领和细节,以及提高分析周围自然环境形成原因和过程、各种地形地貌现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和增强集体观念,总结此次实习与我们所学专业的相关联系,增加同学们考察地理和各种典型地质地貌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为我们进行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
2、实习任务
综合课程实习是水文水资源专业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具体要求如下:
(1)能够熟练地使用罗盘测量岩层的走向、倾向、倾角,学会阅读和使用地质图;
(2)学会在野外肉眼鉴定和描述岩石岩性的方法,熟悉实习区内的地层特征,掌握地层层序的划分;
(3)分析实习区内地质构造类型,找出判断其类型的依据并分析其特点;
(4)区分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并且对不同岩石的特点进行了解;
(5)通过岩石的特点判断岩层的.时期,并且可以推断岩层在当时所处的环
境;
(6)分析区内的地形地貌特征,探究各种物理地质现象的成因类型;
(7)实测地层剖面,画出剖面图;
(8)对区域岩层不同时期的划分,填图;
(9)对当地水文地质环境进行评价,了解岩溶水、裂隙水等水文地质特点;
(10)对当地灾害地质环境进行评价,了解滑坡等地质灾害的特点、预防措施及处理措施;
(11)最后编写实习报告,表达对此次实习的感受。
二、实习具体安排
1、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第二阶段:野外踏勘;
第三阶段:实测地层剖面;
第四阶段:野外地质填图;
第五阶段:编写实习报告和图件
2、日程安排
7月02日:学习使用地质罗盘仪,用罗盘测量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三要素,用罗盘的方位角在地形图上交会定点,并观察山坡露头岩体的岩性及地质构造。登上水峪贯镇西冶川河口南侧小坡,登高望远,观察整个实习地区的地形地貌。
7月03日:沿榆林沟行进至太古界界河口群地质出露点,并沿路返回观察了太古界界河口群(Ar3)区域变质岩系、元古界长城系霍山组(Z1h)、下古生界
寒武系徐庄组(∈2x)和张夏组(∈2z)、寒武系崮山组(∈3g)长山组(∈3c)和凤山组(∈3f)、下古生界奥陶系下统(O1)、奥陶系中统下马家沟组(O2x)、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2s)以及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等地质观测点。
有关地质实习报告范文锦集 篇3
一、实习概况
1、实习时间:
2、实习地点:
(1)马乡不整合接触关系地层实习基地
(2)堆龙德庆平卧褶皱实习基地
(3)羊八井高岭土矿实习基地
3、实习目的:
(1)认识基本的地质构造结构
(2)学会使用地质罗盘仪测产状
(3)学会绘制简单的剖(平)面结构示意图
(4)认识并能区分三大岩类
(5)了解高岭土的基本用途及形成过程
二、实习认识
1.第一处实习点位于堆龙德庆县马乡。该实习点地层存在有明显的不整合接触关系,出露典型,不整合接触面清晰可见。是地质演变重大事件的直接证据。
其中山体由于风化剖面*露。通过观察得出其不整合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根据其岩性大致可将其分为三部分:顶部为沉积岩构造,主要为泥岩、砂岩组成;中部为岩浆岩组成,属白垩纪林子宗组(K2l),其中可观察到玄武岩、凝灰岩等喷出性岩石;下部同样为沉积岩构造。此部分上部为设兴组地层(K2sh),下部为塔克那组地层(K2t),在其中还可找到古生物化石。
该区地质构造复杂,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及第四系地层呈一套障壁海岸环境,局部出现滨岸、滨岸沼泽的浅海相沉积环境。由于板块运动,海洋抬升形成此山组,并在此过程中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形成了色彩斑斓的景观。马乡角度不整合地层现象在国内非常罕见,是地质演变重大事件的直接证据。该处接触关系不仅极为清楚,而且与层状岩层组合非常壮丽,是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旅游参观的极好景点。
2.第二处实习点为德庆平卧褶皱实习基地。在此实习点可观察到明显的平卧褶皱,此褶皱顶部部分被风化。通过地质罗盘仪测得其中一翼产状为289°∠17°,并判断其岩性为含砾砂岩(根据粒径大小可分为:>2mm为砾岩,2-0.5mm为粗砂,0.5-0.25mm为中砂,0.25-0.075mm为细砂,0.075-0.005mm为粉砂,